系所公告

Department Announcement

演講活動

Speech Activity

研究成果

Research
  • 2023 / 03 / 06

    (一月)張景皓教授團隊研究與預測如何控制可撓式奈米材料磁電效應

    張景皓教授團隊研究卷式筒狀結構的高階二維超薄超晶格,並預測如何控制可撓式奈米材料的磁電效應。
    發表在 Nanoscale Horizons (2023)。

  • 2023 / 05 / 10

    (二月)陳宜君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基於白雲母的複合薄膜異質結構,並試驗其可撓性及磁電性能

    陳宜君教授和其研究團隊提出一種基於白雲母上的複合薄膜異質結構,具有可撓性及磁電性能,並試驗其耐久及磁電性能。
    發表在 NPJ flexible electronics (2023)。

  • 2023 / 05 / 10

    (三月)張泰榕教授團隊預測材料PdTe2在3層薄膜厚度下將打開狄拉克能隙,這將助益於其拓樸超導態的形成

    張泰榕教授團隊預測材料PdTe2在3層薄膜厚度下將打開狄拉克能隙,這將有助於其中的自旋配對進而形成拓樸超導態。
    發表在 Nano Letters (2023)。

  • 2022 / 06 / 06

    (四月)楊展其教授、陳宜君教授與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合作發現控制反鐵磁材料自旋態的新方法

    楊展其、陳宜君等教授合作研究,在一定條件下證明了鐵酸鉍薄膜的反鐵磁雙穩態可透過光學方法寫入並具有電讀取能力。
    發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2022)。

  • 2022 / 06 / 30

    (五月)李君樂教授、探高團隊(TANGO)參與ZTF計畫發現目前軌道週期最短的黑寡婦脈衝星

    李君樂教授透過「探高團隊(TANGO)」參與ZTF計畫,首次以可見光發現迄今已知軌道週期最短的黑寡婦脈衝星。
    發表在 Nature(2022)。

  • 2022 / 08 / 15

    (六月)陳炳志教授與其團隊開發辨別閃電演算法,並分析ISUAL大量觀測數據中的強烈閃電

    陳炳志教授與其團隊開發辨別閃電演算法,將ISUAL十二年間觀測到的高空短暫發光現象,辨識出其中的強烈閃電並作分析。
    發表在 JGR Atmospheres(2022)。

  • 2022 / 08 / 29

    (七月)張泰榕教授與普林斯頓團隊合作,證實了α-Bi4Br4中高階拓樸態的存在

    普林斯頓團隊以STM方法證實了張泰榕教授的理論預測,確定了α-Bi4Br4具有拓樸晶體絕緣態及高階拓樸態的存在。
    發表在 Nature Materials (2022)。

  • 2022 / 10 / 06

    (八月)呂欽山教授與團隊合作,以STM的穿隧電流對兩種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單層材料的能隙作調控

    呂欽山教授及其合作團隊,針對兩種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單層材料,MoS2及PtTe2,以STM的技術調控並展示其能隙特性。
    發表在 ACS NANO (2022)。

  • 2022 / 11 / 07

    (九月)陳泉宏教授與合作者建構一可解釋微中子質量來源並提供暗物質粒子的有效模型

    陳泉宏教授與其合作者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模型藉以同時解釋微中子質量的產生機制並能提供暗物質粒子。
    發表在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2022)。

  • 2022 / 12 / 05

    (十月)黃榮俊教授團隊量測鐵磁金屬與拓樸絕緣體薄膜異質結構在室溫下的自旋電荷轉換效率

    黃榮俊教授團隊以自旋幫浦技術量測NiFe和Bi2Se3的薄膜異質結構在室溫下的自旋電荷轉換,並插入銅層改善其轉換效率。
    發表在 NANOMATERIALS (2022)。

  • 2023 / 01 / 03

    (十一月)林明發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使用第一原理計算研究 Li6PS5Cl 化合物的電子和光學性質。

    林明發教授團隊使用第一原理計算研究了化合物 Li6PS5Cl 特徵的物理及化學性質。
    發表在 RSC Advances (2022)。

  • 2023 / 03 / 01

    (十二月)羅光耀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利用二次諧波對磷摻雜矽超薄膜的摻雜濃度進行了非破壞性量測

    羅光耀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利用內部發光並分析其電場誘導的二次諧波演化,對超薄膜的摻雜濃度進行了非破壞性量測。
    發表在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2023)。